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今年1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7.14%和7.72%,迎來開門紅。在經歷了去年“V”字型走勢后,今年我 國汽車市場能否持續增長,細分市場又將呈現怎樣的走勢?本版特邀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部主任、高級經濟師徐長明,對全年汽車市場發展進行預測和分析。
1. 三大因素抑制商用車需求
未來我國商用車將保持中低速增長,低于同期GDP增速,維持3%~4%的潛在增長水平,以下三個因素將抑制商用車需求:
第一,經濟內部發生結構性變化。我國在2000年步入工業化,2008年進入工業化中期,2014年進入工業 化后期。從需求端來看,經濟增長的動力已由過去的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逐年上漲,而消費內部也呈現出轉型升級的 態勢,消費方式由傳統型和物質型向現代型和服務型轉變。從供給端來看,近年國家在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2013年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 過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且仍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第二產業占比逐年下降,粗鋼、水泥、煤炭、鐵礦石等相關工業品產量持續收縮,經濟內部的結構性變化將使 得單位GDP對于工程類、運輸類商用車的潛在需求下降。
第二,單車運輸效率有所提升。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貨運內部格局的變化,也帶來了快遞行業的井噴??爝f、 生鮮冷鏈、日用工業品、農副產品等輕量化產品運輸份額提升,鋼鐵、煤炭、砂石料等重化工業產品的運輸份額有所下降,這將加大城市對輕物流的需求。但物流企 業受制于運價低迷和成本壓力,會自發尋求效率提升的方式。我國物流市場長期處于運價扭曲失衡的低水平狀態,而租金、油價、勞動力價格都在不停上升,這將倒 逼物流企業不得不尋求“降本增效”的新路徑。物流企業、平臺企業、貨車企業都在不遺余力地提升物流效率,以獲取核心競爭力,單車運輸效率的提升將抑制商用 車的需求。
第三,各類商用車型的質量提升延長了使用壽命,也會壓縮商用車的更新需求。
2.宏觀經濟無法支撐商用車超正常增長
今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國家將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著力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四去一補”的攻堅戰。在穩定增長政策的作用下,宏觀經濟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因此,從經濟層面來看,商用車市場不具備超正常 增長的支撐因素。
3.產業政策層面支撐力度有限
今年商用車需求將從政策層面獲得一定支撐,但力度有限。輕型汽油車和重型柴油車將于2017年全面執行國Ⅴ排放標準,因此今年四季度將積極消化庫存或提前買斷上牌,形成集中購買,對需求形成一定支撐。
此外,預計《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GB1589)最早將在今年下半年實施。該標準主要修改點 包括放寬外廓尺寸和鼓勵新技術應用。放寬車輛外廓尺寸有利于提高單車貨運量,從長遠看會抑制更新需求,但從短期看會激勵企業更換新車型以提高自身的貨運效 率,對今年的更新需求形成一定支撐。
總體來講,今年商用車市場將按規律即潛在增長率發展,但在經濟增速放緩、投資低迷的大背景下,市場會繼續萎縮。因此,今年商用車整體增長速度雖高于去年,但仍將維持負增長。
基于發達國家汽車市場的發展規律和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態勢,以及汽車行業的相關政策,筆者認為,我國乘用車市場仍處于快速增長發展時期,今年我國乘用車市場增速將在10%以上。
1. 我國乘用車市場進入第二高速增長期中后期
我國乘用車需求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發展規律,二是宏觀經濟形勢,三是汽車產業政策。發展規律決定了乘 用車市場的長期潛在增長水平;宏觀經濟形勢將導致乘用車需求增速在長期潛在增長水平的基礎上來回波動;汽車產業政策更多影響短期車市,在一定時間內刺 激或者抑制乘用車需求。
發達國家的汽車發展一般經過兩個發展期。第一高速增長期是汽車千人保有量由5輛達到20輛左右,這一時期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5年左右,但增速比較高,多在30%左右。第二高速增長期是汽車千人保有量由20輛達到150輛左右,年均銷量增長率在20%左右。
我國從2001~2008年花費了近9年的時間完成了乘用車第一個高速發展階段,從2009年開始,我國乘用車發展進入第二個高速發展階段即普及期。2015年,我國乘用車汽車千人保有水平已接近90輛,市場進入第二高速增長期中后期,乘用車需求增速將會進一步降低。
2. 未來10年我國乘用車市場仍將處于持續增長期
從國際發展軌跡來看,乘用車市場發展規律實現的關鍵取決于經濟增長。一般來說,經濟低速增長的國家,乘用車市 場需求也相應較低。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已回落到中高速,2015年經濟增速下降到6.9%。要實現到2020年,我國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 “翻一番”的目標,未來5年我國經濟需保持年均6.5%以上的增長速度。
我國經濟是否能夠保持這樣的增速?筆者對此持肯定態度。因為我國具備較強的后發比較優勢,這主要體現在技術差 距上。技術差距的大小可以用經濟水平的差距來衡量。2013年我國人均GDP相當于美國的13.6%,即使按照購買評價測算,我國人均GDP也僅相當于美 國的24%。按照潛在要素貢獻來看,人口紅利減退,勞動力貢獻將下降,資本貢獻將保持平穩,未來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是技術貢獻。由于存在后發優 勢,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促進經濟增長。同時,我國改革紅利釋放會推動配置效率提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是未來我國經濟發 展的重要推動力。綜合來講,“十三五”期間我國宏觀經濟能夠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由此可見,未來10年我國乘用車市場仍將處于快速增長發展時期,乘用車內需增長率大致相當于GDP增長率的1~1.3倍左右,前5年保持年均8%~9%的潛在增長水平,后5年以年均6.5%增長,預計到2023年我國乘用車普及期才結束。
據此測算,到2024年左右,我國乘用車需求將在3500萬輛左右。這就會帶來新的疑問,我國乘用車飽和點是 多少?這樣持續增長能否會突破我國汽車飽和水平?從國際汽車保有水平來看,美國汽車保有水平最高,其汽車千人保有超過800輛;歐洲國家保有水平在 600輛左右,德國、法國、英國汽車千人保有分別為564輛、598輛和523輛;日本汽車千人保有量也接近600輛。
汽車飽和水平和人口密度緊密相關。我國人口密度為143人/平方公里,但94%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騰沖-黑河線 以東43%的國土上,因此實際人口密度約為300人/平方公里。這與大多數歐洲國家類似,比日本要好很多,因此無論是按照歐洲水平還是日本水平,按照未來 15億人口測算,中國市場汽車銷量飽和水平達到每年6000萬輛是有可能的。
3. 宏觀經濟有望繼續支撐乘用車市場發展
今年經濟環境能基本支撐乘用車長期潛在增長水平,但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比較大。
首先,從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來看,去年全球經濟呈現金融危機以來最低迷的態勢,今年也是風險 之年,全球經濟形勢難有太大起色。這將影響我國外需,抑制出口。雖然外需風險不小,但仍存在積極因素。去年,我國對美國出口額為4095.4億美元,占出 口總額的18%。作為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美國經濟的改善會對我國出口形成一定支撐。在此背景下,雖然今年我國對外出口狀況很難有大的改觀,但出口增速會略 高于去年。
其次,中央的工作重心將轉向解決結構性難題,把“化解產能過?!薄ⅰ盎夥康禺a庫存”作為重要任務,這就會導 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受到一定影響?!笆濉逼陂g將通過兼并重組、破產清算等手段來化解產能過剩,三大投資之一的制造業投資增速將處于低位,房地產市場去 庫存的任務也較為艱巨。面對投資下滑態勢,政府將加大穩定增長力度,促進制造業提升工程包的實施,這些都將對穩定投資起到積極作用,有效抑制投資快速下 滑。
最后,擴大消費需求將是今年經濟重要的穩定劑,在政府減稅等相關政策刺激下,信息消費、旅游休閑消費將繼續增 長。預計今年我國消費市場整體穩步增長,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消費結構將持續改善,消費對經濟的貢獻作用將不斷增強。綜合來看,今年經濟增長速度將在 6.6%左右。
雖然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但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可喜進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效果突出,社會新增就業崗位繼 續增加,第三產業快速增長推動我國經濟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居民收入也保持較快增長。社會財富正逐步向居民轉移,在三類部門中,居民部門占GDP 的比重持續提升。這對于以私人家庭消費為主的乘用車需求來說比較有利。近年來,私人購車需求快速增長,2015年私人購車需求占總需求的94.7%。
4. 購置稅減半政策將提振乘用車需求
筆者認為,今年乘用車市場最大的支撐力量仍來自于購置稅減半政策。這一政策在2009年也實施過,曾額外拉動需求增長20.6%。不過相較于2009年,今年的政策效果將弱于此前,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整體政策力度有所減弱。2009年出臺了購置稅減半、取消養路費、汽車下鄉等政策,對需求產生明顯的拉 動作用,但今年汽車行業整體的政策刺激力度不如2009年。第二,限購城市增多。2009年僅有上海一個城市限購,如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等七 城市實施限購。由于實施限購的城市多為大中城市,即使出臺刺激政策,限購城市仍受指標限制,購買力也難以有效釋放。第三,經濟環境偏弱。今年的經濟增速較 2009年明顯放緩,資金環境也較2009年明顯緊縮。第四,發展階段不同。2009年我國處于汽車普及期初期,汽車千人保有量僅為21輛;而2016 年已進入普及期的中后期,增長潛力有所下降。
盡管購置稅減半政策的刺激效果不及2009年,但對全年乘用車需求也將產生明顯的提振作用,尤其該政策將于年底到期,屆時或將刺激大批消費者提前購買。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預測今年我國汽車總需求將達到2727萬輛,同比增長9.0%。其中乘用車2195萬輛,同比增長11.9%;商用車300萬輛,同比下降2.6%。
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專汽網[www.hrbhstbj.com]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專汽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專汽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專汽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專汽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刪除。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3、同時為給讀者帶來更豐富的資源信息,專汽網從即日起誠征好稿,投稿郵箱:yilian@17350.com,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